潘霍華獄中詩

quotations-from-widerstand-und-ergebung

在兩年的牢獄生活中,青年才俊潘霍華經歷痛苦煎熬、信仰掙扎與神學反思,其間從1944年6月到10月,潘霍華從提格監獄先後寄了九首詩給他的好友貝特格,加上最後一首於1944年底從阿布雷希王子監獄寄給給母親,總共寫了十首獄中詩,收集在《獄中書簡》裡,這些詩作不只讓人更加了解殉道前潘霍華的心境與思想,也有極高的文學價值。潘霍華的獄中是親身受苦的十架之路,獄中詩作充分流露真實人性的掙扎與嚮往,除了情感的抒發之外還有深沉的神學意涵,身處死亡陰影威脅以及絕望受苦當中,其神學不只有血有肉,而且有血有淚。

本書把最新而完整的德文版《獄中書信》裡收錄的十首詩翻譯成中文,細心的讀者應該可以發現,在潘霍華獄中詩裡可以明顯地看到其神學思想與宗教改革呼應之處,而他如何在受苦當中重申宗教改革的神學主題,如何賦予罪與悔改、因信稱義、十架神學以及基督徒的自由等神學主題身歷其境的詮釋,如何反映他找到上帝以及被上帝找到的真實經驗。

書名 潘霍華獄中詩
英文書名 Quotations from Widerstand und Ergebung
作者 潘霍華 (Dietrich Bonhoffer)
譯者 林鴻信
出版社 道聲出版社(台灣)
出版年份 2007年4月
包裝 平裝
開本 15.2 x 21.7 厘米
頁數 135頁
定價 港幣72元(道聲之友優惠價:港幣61.2元)
編號 TWC574
國際書號ISBN 9789867460912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以色列誰之地

the-mountains-of-israel-the-bible-the-west-bank

中東衝突不斷的真正根源究竟為何?多數人並沒有真正的認識。媒體的誤導使以色列經常受到誤解及錯誤的對待。諾瑪所著的這本書,提供整個大拼圖中遺失的關鍵拼圖,除了幫助各樣的讀者從聖經的預言和神大能的真理中,清楚看見有關近代以色列國將在末世影響全世界,其舉足輕重的角色以外,也給讀者簡潔有力、有系統性、有科學數據的歸納與舉證。此書淺顯易懂,適合任何年齡層的讀者,其中所附的簡易數據圖表、插畫,也都給予上帝聖經真理,有效分析的佐證,使讀者對整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取得更清楚的觀點。

這本有關以阿衝突主題的書是每位基督徒及想深入探討中東問題的人都必讀的。此書廣受世界各地高度好評,單單英文版至少熱賣了70,000本,其餘如挪威語、西班牙語、泰盧固語(譯者注:Telagu, 印度安德拉邦的官方語言)、韓語版等都有很好的銷售成績。目前德語版和希伯來語版也正在發行中。是一本有關以色列的主題,內容最精確、資訊最豐富,帶來極大震撼的一本書!

書名 以色列誰之地
英文書名 The Mountains of Israel: The Bible & The West Bank
作者 諾瑪‧帕瑞旭‧亞克伯 (Norma Parrish Archbold)
譯者 陳冠妤
出版社 愛的信息事工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1年3月
包裝 平裝
開本 14.9 x 21 厘米
頁數 180頁
定價 *
編號 TWC722
國際書號ISBN 9788992917100
購書連結 *

* 此書已斷版,對此書有興趣的讀者可在建道神學院圖書館借閱此書,詳細資料請瀏覽教會資訊網圖書館聯合目錄

(註:教會資訊網圖書館聯合目錄是香港最大的神學圖書目錄,現時包括了香港5間神學院圖書館共400,000藏書記錄。5間神學院為建道神學院、中國神學研究院、播道神學院、聖神修院神哲學院及信義宗神學院。)

聖經中猶太人的生活─衣、住、行

life-of-the-yehudim

人類生活的衣、食、住、行,隨時代而變遷,是自然影響,而且進步快速,絕不可能拿來比較或預測。《聖經》中猶太人的生活──衣、食、住、行,與現代以色列人的生活,已經完全不一樣了。當然,經過二千年的社會變遷,再加上以色列亡國,無國土、無家園,四散在列國中,生活了二千年之久,多多少少難免受其他國家民族的影響。另一方面,這二千年來,國際間的往來已經縮小到幾乎沒有距離,彼此互相影響,關係匪淺。

不過以色列人受律法限制,在生活上仍有遵循許多傳統。我們記錄當年猶太人的生活,只是提供歷史資料,明白主耶穌基督降生前後,當時他們的生活情形;同時也可以看到這對主耶穌的影響如何。本書以資料為主,儘量減少理論性的闡述,使讀者多知道情形而少傷腦筋探討,是一本難得而實用的參考工具書。

書名 聖經中猶太人的生活─衣、住、行
作者 謝家樹
出版社 道聲出版社(台灣)
出版年份 2011年4月
包裝 平裝
開本 15 x 21 厘米
頁數 116頁
定價 港幣54元(道聲之友優惠價:港幣45.9元)
編號 TW676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231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聖經中的食物

the-food-from-bible

以色列人對他們所吃的食物有極嚴格之規定,哪些可吃,哪些不可吃。只有注意去辨別,其間有個中心原則,就是神視為潔淨,這潔淨的標準不在我們人的看法。

逾越節當夜以色列人要吃三樣食物:「羊羔的肉」、「無酵餅」、「苦菜」,代表神救恩的三大要素:血洗淨的生命;不被污染的生活、死而復活見證回憶的滋味。《聖經》中以色列人的食物,離不開此三大要素,除此之外,毫無裨益。

本書根據聖經,詳實整理出可以吃的動植物及昆蟲有哪些。

作者年邁患重症,醫囑多注意飲食。因此在讀經時發現以色列人對食物非常重視。於是將三十年前平時蒐集的資料找出,藉參考書及工具書,加以整理撰寫。本書著重於資料之記述,完全根據《聖經》,對傳言猜測性的材料,盡量少用。但願讀者能得著幫助。

書名 聖經中的食物
作者 謝家樹
出版社 道聲出版社(台灣)
出版年份 2009年10月
包裝 平裝
開本 14.9 x 21 厘米
頁數 134頁
定價 港幣58元(道聲之友優惠價:港幣49.3元)
編號 TW648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735813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潘霍華

bonhoeffer

我們都知道耶穌基督救贖的寶貴恩典,是不能憑己力而獲得的,正如潘霍華在《追隨基督》一書中所說:

「藉跟從耶穌而得救恩,不是我們人能夠為自己獲得的事 — 但在上帝,卻凡事都能。」(第三章:專一的順從,p57)

他更說:「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祂是召他來為祂死。」(廉價的恩典代序,p.1)

是甚麼讓潘霍華對信仰能有這般堅持?是甚麼讓他能對信仰有這樣真實的詮釋?是甚麼讓他擁有一份無懼生命威脅、為主而活的勇氣?

《潘霍華》是一部結合史實、神學內容,並以傳記體裁輔以小說寫作手法舖排情節的鉅著。作者是《紐約時報》暢銷書《奇異恩典:威廉威伯福斯與奴隸終結運動》的艾瑞克‧梅塔薩斯(Eric Metaxas)。他以簡明的文字和傳記手法,介紹潘霍華的生命旅程,將其生命故事一一道出,既沒有艱澀難明的神學用詞,亦突破一般細讀神學家思想史時的苦澀感覺,讀起來就像閱讀一本淺顯易懂與引人入勝的小說一樣。

本書從潘霍華的家庭與童年開始,展示了列祖遺留的豐盛傳承如何成為潘霍華生命的典範。同時,對於潘霍華在1939年下定決心離開安全穩妥的美國,回到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參與反對納綷主義的抵抗運動,以及最後被判處絞刑的過程有詳盡的描述。在被囚禁的日子中,潘霍華如何度過?怎能忍受到底?潘霍華在這段時期所寫作的日記、情書、詩句等著作到底有何重要?作者精確地將潘霍華的著作與當時他生命中所發生的事件串連起來,使這傳記充滿著一份溫暖,既讓讀者認識真實生動的歷史,啟發人心,也能重拾閱讀小說的熱情。

大家只要一讀這本鉅著,就會明白作者如何讓神學家透過其真實的生命見證,感染我們每一個人,使我們能在日常生活中同樣把真實的信仰生命展現在人前,為上帝編寫榮耀主名的生命故事。

書名 潘霍華
英文書名 BONHOEFFER
作者 艾瑞克‧梅塔薩 (Eric Metaxas)
譯者 顧華德
出版社 道聲出版社(台灣)
出版年份 2013年11月
包裝 精裝
開本 15.4 x 23.5 厘米
頁數 687頁
定價 港幣234元(道聲之友優惠價:港幣198.9元)
編號 TW718
國際書號ISBN 9789865809188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笑看苦瓜人生─我和兒子走過的路

a-Momordica-charantia-life

苦瓜就是苦瓜,不會變成甜瓜。然而,當我了解了苦瓜的本質,不再抗拒它,那麼在我多吃幾次之後,也就不覺得苦了,甚至能品嚐出苦澀滋味後的甘甜來。

人的一生總有起伏、有浪花,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段嘔心瀝血的經歷;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擁有轟轟烈烈的傳奇。我和兒子雖然經歷了喪親的大哀慟、大悽傷,但無礙兩顆澄明的心,去領略天地間的好風景,去體貼人世間的疾苦與不幸,去觀照自己,撫慰他人。

生命本身是一種奇蹟,一種恩賜,一種喜悅,值得我們珍惜感謝。即使人生遍佈哀傷、挫折、無助、困頓,對我們而言也是一趟充滿驚歎神奇的旅程。今天,全新的太陽為我們升起,美麗的花朵為我們綻放。萬物都在歌頌神的榮耀,大地也在述說神的恩典。

【作者簡介】
梁麗平

由2004年開始文字創作,至今共有70篇作品刊登於香港和美國的報章雜誌。
曾於2013年榮獲美國《飛揚雜誌》徵文比賽第二名、道聲出版社(台灣)百周年徵文比賽短文類首獎;2014年獲得真証傳播徵文比賽季軍、《基督教週報》五十周年徵文比賽冠軍及美國《飛揚雜誌》徵文比賽入選佳作。

讀後感(林麗卿)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作者對上帝滿有信心、倚靠及盼望。見證能感動人心是因為它的實在,而非天馬行空,脫離現實。作者的遭遇只是一個平凡人的故事,當中並沒有甚麼驚天動地的情節,正正就是一個平凡人面對疾病及親人離世的故事,一個你我他都有機會遇上的經歷。本書的另一可讀之處是作者文筆簡潔流暢,讀讀可以感受到作者對上帝那種單純的信心及倚靠,在面對撀愛的離開,兒子受病痛困擾,以為身邊的姊妹可以提供幫助,但換來的只是失望,在感到人生滿佈挫折、無助、身心靈都感到疲憊的時候,作者並沒有怨天尤人,取而代之的,是以上帝成為唯一的依靠,抓著上帝一步一步地繼續走下去。

是的,生活充滿著「苦」與「困」,但作者卻在當中尋得上帝的美善,上帝彷彿成為一服困苦的解藥,融化了世界的冷酷無情,化「苦」為「甘」。作者以「笑看」為本書點題,彷彿將自己變成了局外人,戰勝了人間的「苦」,最終能坦然面對人生的逆境。

本書對於面對逆境困難的弟兄姊妹,是一個適切的提醒。

書名 笑看苦瓜人生─我和兒子走過的路
作者 梁麗平
出版社 道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3年7月
包裝 平裝
開本 14.1 x 21.3 厘米
頁數 109頁
定價 港幣54元(道聲之友優惠價:港幣45.9元)
編號 TA1302F01
國際書號ISBN 9789623803373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文章推介連結 天倫樂第179期

追隨基督

《追隨基督》可說是潘霍華眾多著作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本書。

書中表示作為基督徒必定是基督的門徒,當中包括要順從基督、受苦及捨己。另一方面,跟隨基督卻不是律法主義,不是靠自己拼命努力,乃是靠基督的救恩和聖靈。

全書分四部份,包括先交待「恩典與作門徒」的關係,詳細講解「山上寶訓」與基督徒生活的「超平常性」與「隱藏性」的意思,再以「福音使者」及「耶基督教的教會和作門徒的生活」去說明門徒在世跟隨主應有的特點和所應作的事情,而這一切都建基在順從基督及捨棄了舊我的新生命之上。

讀後感(胡闖明)

 

「做基督徒好型」、「事奉最緊要開心」、「教會唔應該俾到人壓力」。像香港這樣一個生活充裕的社會,我們習慣了安舒的生活,就是連信仰也是一種為我們帶來安穩的途徑。然而潘霍華的《追隨基督》卻告訴我們:「當基督呼召一個人,祂是召他來為祂死。」他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作基督徒必須有受苦的心志、與昔日那份安舒生活作告別。

另一方面,上帝為我們帶來重價的恩典。祂擔當了我們的罪,讓我們得到救恩,並呼籲我們負擔祂的軛,並說祂的軛是容易的、祂的擔子是輕省的。只是,生活在一個安穩的生活,我們就是太過習慣眼前的環境,以至怯於跳出自己的安舒區、接受上帝的呼召。到底,當我們立志要跟隨基督的時候,我們又是否真的順服於祂的權柄之下呢?

書名追隨基督
作者潘霍華
譯者鄧肇明;古樂人
出版社道聲出版社
出版年份1965年4月;2000年1月(七版);2002年2月(七版第二次印刷);2005年7月(八版);2007年1月(八版第二次印刷);2008年1月(八版第三次印刷);2013年4月(九版);2014年8月(第九版第二次印刷);2016年3月第九版第三次印刷;2018年8月第九版第四次印刷;2022年1月第九版第五次印刷
包裝平裝
開本14.1 x 21.4 厘米
頁數304頁
定價港幣88元
編號TS1301G06
國際書號ISBN9789623803366
購書連結道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