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中的省思

改教五百週年紀念講座 《豐收中的省思》精彩全紀錄

這場由中華信義神學院以及其董事會員組成之亞洲信徒訓練促進委員會(APELT)

所共同舉辦改教專題的神學盛宴,祈能祝福受益於路德改教成果的基督教會。

再次透過改教精神的省思,更新福音宣講及信徒造就,收割下一個豐收的五百年。

路德的95條論綱核心信念為何?

路德提出改革的主要動機與建議為何?

路德的著作如何幫助我們了解我們了解他對福音的見證?

路德如何幫助今日的教會講道及基督教教育?

講座中,溫格爾教授運用其多年對路德大小問答的研究、翻譯和寫作之洞見,

針對上述議題,分三大專題講論,邀請聽眾同來深入學習並了解路德對於基福音核心信仰的見證;也鼓勵今日的基督徒領袖,透過了解路德提出的中心建議—以福音為中心的講道,在他們的堂會中,找到教導福音更新的方法。

本書另外特別收錄溫格爾教授於宗教改革紀念主日的證道講章,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提摩太.溫格爾博士(Timothy J. Wengert)

提摩太.溫格爾教授(Dr. Timothy J. Wengert) 是美國費城信義宗神學院榮譽教授,專長教會歷史。

他曾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及威斯康辛州擔任教區牧師七年。1984年自杜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從1989至2013年在費城信義宗神學院任教。
他在宗教改革領域有許多著作,包括與柯樂伯教授(Robert Kob)共同主編英文新版的《協同書》(Book of Concord, Fortress, 2000)。

他所翻譯的路德小問答(Small Catechism)在美國福音信義會非常廣泛的使用。
除了數本關於墨蘭頓的研究著作,溫格爾教授有一本關於早期信義宗稱義爭論的研究著作(Mohr Siebeck, 2012)。
他也是The Dictionary of Luther and the Lutheran Traditions (Baker, 2017)的主編,並與Susan Wood共同著作Shared Spiritual Journey,書中討論信義宗與天主教的關係(Paulist, 2016)。

他主編The Annotated Luther系列叢書,並負責第一冊的編輯(Fortress, 2015),他所翻譯的九十五條論綱也在此書中。

書名 豐收中的省思:改教五百週年紀念專題講座文集
作者 提摩太.溫格爾(Timothy J. Wengert)
譯者 陳農瑞
出版社 中華信義神學院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8年6月
包裝 平裝
開本 12.8 x 18.7 厘米
頁數 150頁
定價 港幣84元(道聲之友優惠價:港幣71元)
編號 TWC942
國際書號ISBN 97898690990732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路德的蘋果樹

教會改革運動的精神就是「教會持續不斷的改革」(Ecclesia Semper Reformanda),這表示當下的教會並不是完美的教會,教會是行進中的教會,要不斷改革,直走到耶穌基督再回來之時。改革不單是內部制度和教義上的變革,也包含對外宣揚福音時,向傳福音對象的態度和方法。面對新價值和新取向,教會對於內部和外界的關注都要不斷更新。

紀念「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周年」,並不是單單將我們帶回過去,知道五百年前發生過的事,這當然要知道若干重大事情的來龍去脈,但更重要的是將五百年前教會改革運動的精神放到今天香港的場景中,幫助我們傳承福音,穩步前進,我們要回到過去,也要將這種精神帶到今天,以能在將來好好走下去。

讀後感:《路德的蘋果樹》下細思教會的改革(余瑞堯)
二零一五年的一個下午,接到張振華監督的電話,邀請我擔任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周年籌備委員會主席。當時家父正在身旁,我望著九十多歲的父親,盤算著五百年前不知是父親多少代先祖在生之日,而這一次發生在當時的運動為甚麼到今天仍然值得全世界去大事紀念呢?假若這也是你心中的一個疑問,《路德的蘋果樹》相信可以為你提供很好的解答。

作為籌委會主席,我經常感受到一股溫馨的關注環繞著我們,這份關注來自張監督。它傳達了窩心的支持,也觸發了新意念的產生。心想這位日理萬機的監督,大小事務繁多,為甚麼仍然願意把如此巨額的時間投放在五百周年紀念之上呢?相信他在心坎裡一定埋藏了一個極強的信念,正如一團熾熱的火在燃燒著,驅動他全情投入,把教會改革運動的意義,推廣到教會和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撰寫《路德的蘋果樹》正是張監督的一次內心剖白,把這份信念用文字深情地跟教會的弟兄姊妹分享。

雖然是深情的分享,但卻絕不流於情緒化。書中不錯是流露了張監督澎湃的內心感情,但這感情卻是建基於他對世局人情的理性分析。今天唯物主義、消費主義、成功主義籠罩著整個世界,面對這些處境,張監督悲天憫人,努力透過對教會改革運動的演繹,為當今的教會尋找出路。本書紀錄了張監督在這課題上的思考歷程,和他所尋索到的一些解答。因此本書不單充滿了「情」,還洋溢著「理」。

張監督深信,改革是對教會歷史現在和將來的闡述。針對歷史,他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教會改革運動的歷程,馬丁路德的生平及其神學,教會改革運動後聖靈在普世及香港教會中的工作。面對現在,他特別強調教會改革運動的精神就是「教會持續不斷的改革」。放眼將來,在書的最後部分,他分享了對現今信徒的期望和對當下牧養出路的看法。

因此,對希望認識教會改革運動時代意義的信徒來說,本書無疑是一本非常值得細心閱讀的好書。

書名 路德的蘋果樹
作者 張振華
出版社 道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8年9月
包裝 平裝
開本 14 x 21.3 厘米
頁數 220頁
定價 港幣118元(道聲之友優惠價:港幣100元)
編號 TA1804D03
國際書號ISBN 9789623804066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教會在公共空間的參與

近年來,「宗教在社會的公共角色」這個老問題重新引起大眾的關注。宗教具莫大的影響力,能夠觸動人的心靈,引發思想與行動。在教會改革運動五百周年紀念的時刻,本文件致力說明教會的公共參與,是我們在基督裏去愛和服事鄰舍的自由之持續回應。這樣,教會改革運動對福音、教會及社會的洞悉就能結出果子。作為全球性的教會共融,我們一同前瞻大家的未來。願這份文件能促進信義宗教會共融及其合作伙伴積極參與本地及全球的公共空間,使之成為眾人公義之地。

讀後感:教會在公共空間的參與(張振華)
對信義宗教會來說,教會怎樣參與社會事務(公共空間)是建基於路德「兩個國度」的神學觀,當下我們要實踐這套倫理時,卻不能依樣葫蘆,將路德在五百年前的教導直接施行。時間過了五百年,社會的體制改變了,公共空間的持份者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和判斷,因此我們信義宗教會也需要一套參與當下社會事務的指引原則,既能反映基督教的核心價值,也能按信義宗教義來履行這套倫理。
世界信義宗聯會(Lutheran World Federation, LWF)在二零一六年出版了The Church in the Public Space的研究文件,《教會在公共空間的參與》正是其中文譯本,當中闡述了信義宗教義怎樣理解上帝的國度、當下教會處身於公共空間的現況、角色和責任等等,而更重要的是指出教會在參與社會事務時要持守的宗旨和態度,這點對於全球各地信義宗教會來說,都是很重要的課題。因為在不同地區的信義宗教會處身於不同政治、種族、文化的公共空間,我們要怎樣訂定自己的立場和取態,正是我們能否在公共空間中取得更大影響力的重要一環。
深願此書能培訓更多信徒,積極而正確地參與公共事務,以讓上帝的國度在人間顯揚。
書名 教會在公共空間的參與
原文書名 The Church in the Public Space
編者 世界信義宗聯會(神學與公共見證部)
出版社 道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8年5月
包裝 平裝
開本 14 x 21.2 厘米
頁數 45頁
定價 港幣25元
編號 TA1802D05
國際書號ISBN 9789623804004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早期路德:信心的突破

twc-04-der-fruhe-luther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在威丁堡教堂張貼了駁斥贖罪劵陋習的《九十五條論剛》,從那時起,原本瀰漫死寂的中世紀時期掀起了宗教改革的滔天巨浪,重新塑造了當時宗教、社會、國家的面貌,也影響了後來整個世界的發展。迄今,已經來到宗教改革運動500周年。

伯恩特.漢姆博士(Prof.Dr.Berndt Hamm),德國著名歷史學家,尤其專長於中世紀時期教會歷史和神學研究,在《早期路德-信心的突破》一書各個篇章裡面,從馬丁路德早期的講座開始,論及九十五條論綱、悔改和靈性困境的掙扎、信心與愛、稱義與基督徒自由,以及路德與神祕主義的關係這些主題切入,呈現當時代的社會思想脈絡,並進一步探索其所處的宗教世界有何因素激發他發展出一種嶄新的、以聖經為中心的神學反思,甚至最終打破了傳統的教會體制。甚盼此書可以幫助讀者了解路德的神學是怎麼從中世紀晚期的神學和敬虔的靈性操練發展出來的,更多認識宗教改革運動的本質,更敏銳於路德對於信心與稱義的嶄新領悟,進而重新定位神、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

作者簡介:伯恩特.漢姆(Berndt Hamm)

1954年出生於德國,陶貝爾比索夫斯海姆市(Tauberbischofsheim)。就讀於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和杜平根大學(Tübingen University),修習神學課程。於杜平根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與博士後教授學位後,從1984年起,開始任教於德國愛爾朗根大學(University of Erlangen),教授教會歷史。

編審簡介:普梅恩(Meiken Buchholz)

1964年出生,於杜平根大學(Tübingen University)取得神學碩士學位,並於挪威宣教及神學研究院(Stavanger School of Mission and Theology, Norway)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德國吉森神學院(Gieβen School of Theology, Germany)副教授,以及台灣中華信義神學院(China Lutheran Seminary, Taiwan)客座教授。

書名 早期路德:信心的突破
原文書名 Der Frühe Luther- Durchbruch des Glaubens
作者 伯恩特.漢姆(Berndt Hamm)
編審 普梅恩(Meiken Buchholz)
譯者 李淑靜、林秀娟
出版社 中華信義神學院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7年1月
包裝 平裝
開本 14.7 x 21 厘米
頁數 560頁
定價 港幣228元(道聲之友優惠價:港幣194元)
編號 TWC909
國際書號ISBN 9789869099059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威登堡風雲:馬丁路德的朋友與對手

tw-05-wittenberg-legacy

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威登堡教堂張貼《九十五條論綱》,出乎意料地在歐洲政、教界掀起軒然大波。這個事件不僅直接、間接影響歐洲其他地區的改革大業,更造成神學與教會體制的重大變革,改變近代歷史的走向。在普世教會慶祝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的同時,作者以《威登堡風雲》為題,描繪路德及他的朋友與對手共十人的生平、思想,讓讀者深入了解德意志地區的教會改革運動。

推薦序
自序
楔子:路得與威登堡
第一章 宗教改革之父:馬丁路德
第二章 第一位信義會師母:凱蒂波拉
第三章 馬丁路德的屬靈導師:施道比次
第四章 路得的左右手:神學奇才墨蘭頓
第五章 全方面的教會改革家:布根哈根
第六章 協助宗教改革的三位君主:腓德力、約翰、約翰腓德力
第七章 宗教改革的圖像紀錄者:老克拉納
第八章 從威登堡出走的改革家:迦勒斯大
第九章 從改革到革命:閔次爾
第十章 藉人文理念推動改革的學者:伊拉斯姆

作者簡介:廖元威

廖元威牧師,政大歷史系畢,華神道學碩士,美國明州路德神學院神學博士。現任中華福音神學院歷史與神學副教授,兼推廣教育處長,同時擔任台灣信義會救恩堂督導牧師。歷任高雄後勁信義會主任牧師(1985-92),中華信義神學院學務長(1997-2001),中華福音神學院牧育部長(2001-05)、教務長(2005-14)、代理院長(2010-11)等職。
作者於1975年10月31日在台北葛理翰佈道大會信主,同年聖誕節在台灣信義會救恩堂受洗。已婚,育有一女、一子。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李廣生(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牧師、信義宗神學院教授)

《威登堡風雲:馬丁路德的朋友與對手》是基督教臺灣信義會牧師、中華福音神學院歷史與神學副教授廖元威博士的處女作,於去年第四季面世。本書除了介紹因為十六世紀改革運動先鋒馬丁路德而著名的威登堡小城,當然也介紹與這小城關係密不可分的馬丁路德,並與馬丁路德關係密切的歷史人物,包括他的妻子凱蒂波拉、屬靈師父約翰施道比次、得力同工墨蘭頓和布根哈根、三位支持改革的選侯腓德力、使馬丁路德的改革運動思想平民化和普及化的藝術家老克拉納、從老師到同工再變成叛徒的迦勒斯大、由改革運動同路人淪為革命陌路狂徒的閔次爾,和可敬的論戰對手人文主義王子伊拉斯姆。

歷史學者可以著作等身,但未必懂得教學;教會歷史老師可以很有學問,但未必懂得分享。雖然本書是廖博士的第一本著作,讀者一定會感受到他的教學恩賜;不但如此,大家更可以從本書的內容發現到廖牧師細說人物娓娓道來、介紹故事情理頭頭是道的「能力高超」(香港建道神學院前院長梁家麟博士語,見本書第十頁「推薦序」)。

全時間讀神學十年、教神學快十七年,然而,拜讀廖博士的大作,我仍然能夠從中獲益良多,這實在是真的。即使正如每本書都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沙石,但瑕不掩瑜,對想更多認識關於威登堡和馬丁路德這段歷史的朋友,本書絕對是值得推薦、實至名歸的好書。

書名 威登堡風雲:馬丁路德的朋友與對手
作者 廖元威
出版社 道聲出版社(台灣)
出版年份 2016年10月
包裝 平裝
開本 14.8 x 21 厘米
頁數 190頁
定價 港幣79元(道聲之友優惠價:港幣67元)
編號 TW818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484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